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最后的审判(遗作) #184

184.“龙及其兽”

184.“龙及其兽”表示那些陷入唯信的人。

[186.]“龙”表示那些陷入唯信的人,这一点从以下事件明显看出来:经上记着,“龙就站在那将要生产的妇人面前,要吞吃她的孩子”(启示录12:1-6, 13-17);“妇人将要生产的孩子”表示关于主和仁爱生活的教义,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当我正在写该教义时,那些陷入唯信的灵人中的许多人与我同在;他们极其愤怒,以至于如果主不通过天使保护我,我几乎写不下去;他们觉得自己似乎试图扯过这个教义,把它撕成碎片。那里的“妇人”表示新教会,也就是新耶路撒冷;她的“孩子”表示关于主和仁爱生活的教义;“龙”表示那些陷入唯信的人,因为他们的性质正如所记载的那样,他们即将做后面所描述的事,就是逼迫那妇人,吐出水来,像洪水或河一样,要吞没她;“像洪水或河一样的水”表示虚假。


诠释启示录 #790

790a.“又拜那兽

790a.“又拜那兽”表示对推理的承认,表面上看,通过这些推理似乎清除了与圣言的不一致。这从“拜”和“那兽”的含义清楚可知:“拜”是指作为确定来承认,从而作为神性来敬拜(如前所述,AE 789节);“那兽”是指来自属世人、确认信仰与生活分离的推理(参看AE 774节)。由于这兽看上去有七头十角,而且身体像豹,脚像熊,口像狮子,而这些表示各种事物,所以此处“那兽”也表示这些事物;因为他们由于这些事物而拜这兽。
由于前面已经说明,唯信,或与仁分离之信不能像树结出果实那样产生生活的良善,所以现在重要的是要说明,如何获得属灵之信,也就是来自仁的信。由于学术界至今不知道何谓属灵之物,或说不知道属灵之物本质上的性质和品质,以及它如何不同于属世之物,所以他们不可能知道何为属灵之信,或说不知道属灵之信的性质,以及它如何不同于属世之信。然而,没有属灵之信的属世之信在其源头上根本不是信,只是关于一件事就是如此的知识(或科学)和由此而来的思维;这信即便被称为信,也是历史的信,当被确认时,它就成了说服的信;此外,这两种信都是属世的。纯属世的信并不拯救人,拯救人的是属灵的信。因此,接下来要说明,主是如何形成属灵之信的。
790b.世人都知道,有一个属世人和一个属灵人,还知道,属世人是世上的,属灵人是天上的;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属灵之信,它如何不同于属世之信。因此,我们要知道:
(1)每个人都有两种心智,一种是属世心智,一种是属灵心智。由于正是心智在意愿和思考,所以每个人也都有属世的意愿和思维,并属灵的意愿和思维。属世心智就像世上的人那样意愿和思考,属灵心智则像天上的天使那样意愿和思考。由此可推知,信因在人里面,故也是属世或属灵的;属世之信与人在世上的意愿和思维是一致的,属灵之信则与他在天上的意愿和思维是一致的。之所以说意愿和思维,是因为使人成为一个人的一切都与这两者有关;事实上,他从意愿行事,从思维说话。人因要么从自我,要么从神行事和说话,故要么从自我,要么从神意愿和思考。由此清楚可知,首先,有属世之信和属灵之信这么一回事;没有属灵之信的属世之信就是从自我思考诸如在圣言里的那些事物,而来自属灵之信的属世之信则是从神思考诸如在圣言里的那些事物;尽管这在人看来,似乎来自他自己。
(2)由于每个人都有两种心智,即属世心智和属灵心智,属世心智通过诸如在世界上的那类事物被打开和形成,而属灵心智则通过诸如在天堂里的那类事物被打开和形成,还由于天堂里的事物都是属灵的,所以人的属灵心智必须通过那些包含在圣言中的事物被打开和形成,圣言中的一切因都是神性而都是属灵的。圣言里面有必须知道和思考的真理,也有必须意愿和实行的良善;因此,人的属灵心智正是通过这些良善和这些真理被打开和形成的。由此可推知,除非属灵心智通过来自圣言的真理和良善被打开和形成,否则它仍是关闭的;当属灵心智关闭时,就只有属世心智通过诸如在世界上的那类事物被打开和形成,人的确从这些事物中获得一种属世之光,但这光里面没有来自天堂的任何智慧。由此清楚可知,其次,只要仅属世心智被打开,信就不是信;然而,如果对一件事就是如此的思维被称为信,那么它就是历史的信;历史的信无非是知识,属世人从知识来思考。
(3)为叫属灵心智可以被打开和形成,它必须有一个仓库,好可以从中提取它的供给或所需要的东西;除非人拥有这样一个仓库,否则他就是空虚的;在空虚里面不可能有神性运作。这个仓库在属世人中,就是它的记忆,可知的一切都被储存在其中,并从那里被提取出来。在这个用来形成属灵人的仓库中,必须有要被相信的真理和要被实行的良善,这两者都源于圣言,以及取自圣言的教义和讲道。人必须从幼年开始就学习这些。然而,在属灵心智被打开之前,这一切事物无论多么丰富,尽管都源于圣言,但仍是属世的;因为它们只是知识。被那些在教义和生活上将信仰和善行分离的人称为信的,就是来自这个仓库的思维。
(4)属灵心智主要通过人放弃行恶,因邪恶违反圣言的神性诫命而被打开。如果人出于其它任何惧怕,而不是因为这一点而放弃邪恶,那么属灵心智就不会被打开。以下就是属灵心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被打开的原因:首先,在与天堂的交流和结合能赋予人之前,他里面的邪恶必须移除。邪恶都在属世人里面,它们使天堂关闭,而天堂必须打开,因为天堂若不打开,人仍是属世的。第二个原因是,圣言来自主,因此主就在圣言中,甚至于祂就是圣言;因为圣言是神性真理,神性真理都来自主。由此可推知,凡放弃行恶,因为邪恶违反圣言的神性诫命的人,都是从主放弃它们的。第三个原因是,邪恶被移除到何等程度,良善就进入到何等程度。情况就是这样,人从纯属世之光就能看到这一点。因为当淫乱被移除时,仁爱就进入;当放纵被移除时,节制就进入;当欺骗被移除时,诚实就进入;当仇恨和报复的快乐被移除时,爱,以及爱和友谊的快乐就进入;在其它情况下也是如此。原因在于,只要人从圣言放弃行恶,主,并与主同在的天堂就进入,因为那时他从主放弃它们。
(5)不过,这一点要举例说明。以十诫中的四诫来说明,即“不可通奸”、“不可偷盗”、“不可杀人”、“不可作假见证”。这些诫命都是神性,因为它们在圣言中。当有人因通奸反对主、天堂和属灵生命,而这是永恒幸福的基础而出于惧怕避开并厌恶通奸时,他就热爱贞洁,也爱他的配偶,因为真正的婚姻之爱才是贞洁本身。当有人出于类似对通奸那样的惧怕而避开并厌恶偷盗时,他就热爱诚实,也爱邻舍的利益如同自己的利益。当有人出于类似的惧怕避开并厌恶谋杀,或致命的仇恨时,他就热爱邻舍,并处于仁爱。当有人出于类似的惧怕避开并厌恶假见证时,他就热爱公义,也爱真实,这公义和真实因来自圣言而来自主。因此,当他死后成为一个灵时,就像一位天堂天使,因而变成一位天堂天使。而另一方面,当一个人不是出于这种神圣的惧怕,而是出于对丧失自己的名声,从而丧失荣誉和利益的惧怕,或出于对法律,或疾病的惧怕,或由于虚弱而避开通奸时,他仍是不贞洁的,因为他只惧怕这个世界,害怕丧失他在世上的收益或富足,却不惧怕主,因而不害怕丧失天堂和永生。同样,当有人只是出于属世的惧怕,没有出于属灵的惧怕放弃偷盗、谋杀或致命的仇恨、假见证时,他就是从自我,而不是从主放弃这些事;凡从自我如此行的人仍留在它们里面;若不靠着主,没有人能远离它们。由此可见,人里面的属灵心智通过他从圣言放弃行恶而被打开;此外,他通过避开并厌恶它们而放弃它们到何等程度,它就在何等程度上被打开。
(6)关于属灵心智的打开,就说这么多。现在要说一说属灵心智的形成。属灵心智是由那些从圣言储存在人记忆中的事物形成的;因为记忆是一个仓库,如前所述;不过,这些事物以下面的方式从那里被召唤出来,或说提升上来:首先,人被赋予对真理的情感,这种情感被称为对真理的属灵情感,在于人热爱真理,是因为它是真理。对真理的这种情感之所以能被赋予,是因为当邪恶被移除时,人就从主处于良善,良善爱真理,真理爱良善,这两者渴望结合在一起。唯独主赐予这种情感,因为天上的主就是神性真理;它通过圣言而来,因为教会里的主就是圣言。那些来自圣言、在前面所提到的人的仓库里的事物被主提取出来,并洁净,真正的真理在那里与虚假区分开来,并与它们分离;事实上,人的属灵心智只能通过真正的真理形成,因为天堂不在别处。第三,这些真理被主以奇妙的方式提升,并变成属灵的。这一过程通过天堂的流注,因而通过对应于属世事物的属灵事物的流注实现;这些真理在那里被排列成天堂的形式(关于该形式的性质,可参看《天堂与地狱》,200–212节)。第四,那些被提升到属灵心智的真理不是处于属世的形式,而是处于属灵的形式。处于属灵形式的真理就是诸如在圣言的属灵意义,即灵义中的那些真理,而处于属世形式的真理则是诸如在圣言的属世意义中的那些真理;这些真理彼此不同,却通过对应构成一体,这一点清楚可见于《天堂与地狱》(87–115节)一书。这就是为何当人死后成为一个灵,并且他的属灵心智被打开时,他不再属世地,而是属灵地思考和说话。第五,只要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完全不知道他在属灵心智中思考什么,只知道他出于属灵心智而在属世心智中思考什么;但死后,这种状态就会改变,那时他出于属灵心智思考,而不是出于属世心智思考。关于属灵心智的打开和形成,就说这么多。
(7)当人的属灵心智被打开并形成时,主就形成属世心智;因为人的属世心智是由主通过属灵心智形成的。原因在于,人的属灵心智在天堂,而他的属世心智在世界;因为属世心智只来自天堂,当与天堂的交流和结合实现时,属世心智就能被形成为对诸如天堂里的那类事物的观念。这种形成由主通过从属灵心智进入属世心智的流注实现,属世心智中的事物通过这流注被如此排列,以至于对应于属灵心智中的事物。《属天的奥秘》一书中的许多地方,以及《天堂与地狱》一书都论述了这种对应关系。那些从属灵心智出来而在属世心智中的真理被称为理性真理、道德真理、属世真理,总体上被称为具体真理,或知识的真理;而那些从属灵心智出来而在属世心智中的良善被称为对这些真理的情感和渴望,并出于这些情感对思考、谈论并实行这些真理的情感和渴望;这些一般被称为功用。从属灵心智出来而在属世心智中的这一切事物就进入人的视野或直觉,并进入他的感知。
(8)要知道,人里面的这两种心智的形成从他的幼年一直持续到老年,然后持续到永远;有时从人的中年时期持续到他最后的时期,然后持续到永远;但它在来世以不同于世界上的方式继续。由于人正在被形成,所以他在聪明和智慧上得以完善,成为一个人。因为人不是凭他的属世心智而为一个人;凭属世心智,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动物;但他凭来自主的聪明和智慧而成为一个人,并且他又聪明又智慧到何等程度,就在何等程度上是一个美丽的人和一位天堂天使。相反,他弃绝、窒息并扭曲圣言、因而天堂和教会的真理和良善,从而弃绝聪明和智慧到何等程度,就在何等程度上是一个怪物,不是一个人,因为他在同等程度上是一个魔鬼。由此可见,人不是凭他的父母,而是凭主而为一个人,他由主出生并被新造。因此,这就是重生和新造。
(9)在此前提下,现在要说一说被主新造或重生之人的意愿和理解力,然后说一说仁和信。他的意愿是由通过他的属灵心智从主而来的天堂之热的流注而在属世人中形成的。天堂之热本质上是从主的神性之爱发出的神性良善。另一方面,属世人中的理解力是由通过他的属灵人从主而来的天堂之光的流注形成的。天堂之光本质上是从主的神性之爱发出的神性真理。由此可推知,意愿是从良善形成的,人从这些良善中获得爱和情感;理解力是从由此而来的真理形成的,人从这些真理获得聪明和智慧。由于真理只是良善的形式,所以可推知,理解力只是其意愿的形式。唯一不同的是,理解力观看,意愿感受。由此清楚可知,一个人所拥有的对良善的意愿怎样,他对真理的理解就怎样,或也可说,人的爱怎样,他的聪明就怎样。由此明显可知,尽管意愿和理解力是生命的两种官能,但它们仍行如一体;因此,生命的这两种官能被称为一个心智。这是属世人的情况。属灵人里面也有意愿和理解力,但要完美得多;这些也被称为一个心智。因此,这后者是属灵心智,而前者是属世心智。不过,这些在属灵心智被打开并形成的人那里是这样,但在属灵心智没有打开,只有属世心智打开的人那里却完全不同。
(10)论及意愿和理解力的话同样可以论及仁和信;意愿是仁的主体和容器,因为它是良善的主体和容器;理解力是信的主体和容器,因为它是真理的主体和容器。事实上,仁从良善获得它的一切品质,信从真理获得它的一切品质;这就是为何我们会说仁之良善和信之真理。由此可推知,仁与信就像意愿与理解力那样行如一体;仁怎样,信就怎样。但这一切发生在属世心智里面;而在属灵心智里面,对良善的爱取代了仁,对真理的感知取代了信。
(11)属灵之爱,也就是仁,产生信,这一点仅从这一个情况就能明显看出来:人死后被称为灵,那时他只是属于爱的情感,他的思维由此而来。因此,整个天使天堂按照各种各样的情感而被排列成各个社群;在天堂里的每个人,无论他在哪个社群,都出于自己的情感来思考;因此,正是情感,也就是爱产生信,这信取决于情感的品质,或说就是情感的样子;因为信只是思考一件事实际上就是如此。而情感是指在其延续中的爱。但如今世上的人不知道他的思维来自情感,并取决于情感。原因在于,他看见自己的思维,却看不见自己的情感。由于他的思维就是他那处于可见形式的情感,所以他只知道人的整个心智就是思维。而以前,对有教会在其中的古人来说,情况不是这样。这些人因知道爱产生思维的一切,所以认为仁(仁就是对认识真理、理解真理、意愿真理,从而变得智慧的情感)是得救的主要手段。由于这种情感与信构成一体,所以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信。
从这些事不仅明显看出,信是如何在人里面形成的,还明显看出信永远不可能产生仁;相反,仁,也就是属灵之爱,将信作为它自己的肖像来形成,或说形成信,以便与它自己相像,并在其中呈现出自己的形象;因此,信的性质或品质可从仁和它的良善,也就是善行得知,正如一棵树的性质或品质可从它的果子得知一样。然而,“树”并非表示信,而是表示在其生活方面的人;树叶表示真理,通过真理而有信,树上的果子表示生活的良善,也就是仁之良善。除此之外,关于主通过仁形成信的奥秘还有无数个;但仍是主在做这一切神秘的事,而人对此一无所知。人需要做的一切就是从圣言学习真理,并照之生活。

诠释启示录 #785

785a.启13:3

785a.启13:3.“我看见他的头中有一个似乎受了死伤”表示他们的教义与圣言不一致,因为圣言经常提到与这种宗教原则或宗教说服根本不一致的“爱”、“生活”和“作为或工作”。这从“头”和“受了死伤”的含义清楚可知:那兽的“头”是指被歪曲和玷污的圣言神圣事物的知识(对此,参看AE 775节)。在圣言中,当经上论述教会和那些属于教会的人时,“头”表示聪明和智慧;在最普遍的意义上,表示对真理的理解和对良善的意愿。但由于此处论述的是那些不愿让理解力进入信仰的秘密,而是想让它被囚禁,以服从其秘密之人,而“龙”和他的这只“兽”就描述了这些人,所以可推知,这兽的“头”表示知识(或科学);因为理解力在哪里看不见,哪里就没有聪明,取而代之的是知识。此外,聪明不能论及那些处于虚假的人,只能论及知识(对此,可参看《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33节)。“受了死伤”是指与圣言不一致;因为与圣言不一致的教义是死的;这死就是“受了死伤”所表示的。
此处所说的不一致是指他们将爱之生活,也就是善行与信仰分离,认为唯信称义、唯信得救,将称义和得救的一切从爱之生活,或善行那里拿走;由于在圣言中,有上千处经文提到爱和实行,经上声明,人要照着自己的行为和作为受审判,并且这些与上述宗教原则或宗教说服不一致,所以这就是这兽的头受了死伤所表示的。由此可见,“我看见兽头中有一个似乎受了死伤”这句话表示与圣言不一致,因为圣言经常提到与这种宗教原则或宗教说服根本不一致的“爱”、“生活”和“作为”。它们不一致,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很清楚地看出来:这个宗教或宗教说服的信条是,不用律法的作为,唯独信就能称义并得救;事实上,若有得救的东西被置于作为中,那是有害的,因为有人的功德和自我在它们里面。因此,许多人放弃行善,心里说:“善行不拯救我,恶行也不定我的罪,因为我有信。”他们基于这个原则还断言,那些在死亡的那一刻以某种信心宣称自己有信的人会得救,无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但由于在圣言中,有上千处经文提到了“行为”和“作为或工作”,以及“行”和“爱”,而这些与他们的宗教原则或宗教说服不一致,所以那些坚持这种说服的人,或说它的教条主义者就找到了将这些说法与信仰结合起来的方法。因此,这就是“他看见兽头中有一个似乎受了死伤”和“他致死的击伤却医好了;全地都希奇跟从那兽”这些话的含义。不过,下文将解释这击伤是如何医好的,即通过设计结合的方式来医治。
然而,首先要在此从圣言引用一些提到“行为”、“作为”、“工作”(working)的经文,以便人人都可以看到在此由“头中有一个受了死伤”所表示的这种不一致;还看到这击伤是完全无法医好的,除非人照着圣言的训词生活,并实行它们。马太福音:
凡听了我的话又去行的,好比一个谨慎的人;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愚蠢的人。(马太福音7:24, 26)
路加福音:
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实行我所说的话呢?凡到我这里来,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就像一个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但听了不去行的,就像一个人把房子盖在没有根基的土地上。(路加福音6:46–49)
马太福音:
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了圣言又留意,由此结出果实来,有的结了一百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马太福音13:23)
同一福音书:
凡废掉这些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导人这样做的,他在天国里必称为最小的。但是,凡遵行又教导的,他在天国里必称为大的。(马太福音5:19)
约翰福音:
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你们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约翰福音15:14)
同一福音书:
你们既知道这些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翰福音13:17)
又:
你们若爱我,就会遵守我的诫命。有了我的诫命而又遵行的人,就是爱我的;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明我自己。我们要到他那里去,在他那里作我们的住所。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话。(约翰福音14:15, 21–24)
路加福音:
耶稣说,那些听了我的话而遵行的人,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弟兄了。(路加福音8:21)
马太福音:
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寄居者,你们收留我;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望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主对这些人说,你们这蒙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祂对那些没有做这些事的人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吧!(马太福音25:31–46)
约翰福音:
我父是修剪葡萄树的人;凡不结果子的枝子,祂就除掉。(约翰福音15:1, 2)
路加福音:
你们要结出与悔改相称的果子来;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路加福音3:8, 9; 马太福音7:19, 20)
约翰福音:
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成为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5:7, 8)
马太福音:
神的国必从他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民族。(马太福音21:40–43)
约翰福音:
行真理的必来就光,为要显明他的行为是靠神而行的。(约翰福音3:21)
同一福音书:
我们知道神不听罪人,但若有人敬拜神,又遵行祂的旨意,神才听他。(约翰福音9:31)
马太福音:
人子要在祂父的荣耀里同祂的天使降临;那时,祂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马太福音16:27)
约翰福音:
那时他们要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命;作恶的,复活受审判。(约翰福音5:29)
启示录:
我必照各人的作为赐给你们各人;那得胜又坚持我工作到底的。(启示录2:23, 26)
又:
他们的作为必跟随他们。(启示录14:13)
又:
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的作为受审判。死人都照他们的作为受审判。(启示录20:12, 13)
又:
看哪,我必快来;赏赐在我,要照各人的作为赐给他。(启示录22:12)
又:
那些遵行祂诫命的有福了。(启示录22:14)
又:
祂对以弗所教会的天使说,我反对你,就是你把起初的仁爱离弃了;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行起初的作为;不然,等等。(启示录2:4, 5)
又:
对士每拿教会的天使说,我知道你的作为;对别迦摩教会的天使说,我知道你的作为;对推雅推喇教会的天使说,我知道你的作为;对撒狄教会的天使说,我知道你的作为;对非拉铁非教会的天使说,我知道你的作为。(启示录2:9, 13, 19; 3:1, 8)
这两章论述了从七个教会的作为并照着这些作为来检查并判断这七个教会的品质,即它们现在是什么样,将来是什么样。
785b.在马太福音的第五、六、七章,从头到尾,主也在教导善行,教导它们的品质和由此而来的天堂祝福;祂还以下面的比喻来教导:葡萄园里的工人;园户和仆人;得到银钱和才干的买卖人;若不结果子,就要被砍掉的葡萄园中的无花果树;撒玛利亚人所怜悯的被强盗打伤的人(关于他,主问律法师,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当中那人的邻舍,当他回答说“是怜悯他的”时,耶稣对他说,“你去照样行吧”);十个童女,其中五个灯里有油,五个没有,“灯里的油”表示在信里面的仁;以及其它经文。
此外,主的十二个门徒代表在整体上信与仁的一切方面的教会;其中彼得、雅各与约翰代表在其秩序中的信、仁与善行,彼得代表信,雅各代表仁,约翰代表善行;因此,当彼得看见约翰跟着耶稣时,主对彼得说:
彼得,这与你何干呢?约翰,你跟从我吧;因为彼得论到约翰说,这人将来如何?(约翰福音21:21, 22)
主的回答表示那些实行善行的人必须跟随主。约翰代表善行方面的教会,所以他靠着主的胸膛。教会在那些实行善行的人里面,这一点也由主从十字架上对约翰所说的话来表示:
耶稣见祂的母亲和祂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祂母亲说,妇人,看哪,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哪,你的母亲;从那时起,那门徒就把她接到自己那里去了。(约翰福音19:26, 27)
这段经文表示哪里有善行,哪里就有教会,因为在圣言中,“妇人或女人”,和“母亲”一样表示教会。所引用的经文都来自新约。旧约里还有更多经文,如在那里,经上说:所有遵守并实行律法、典章和诫命的人都受到祝福,而那些不遵行的人则受到诅咒(如利未记18:5; 19:37; 20:8; 22:31–33; 26:3, 4, 14, 15; 民数记15:39, 40; 申命记5:9, 10; 6:25; 15:5; 17:19; 27:26; 以及其它上千处经文)。
除了圣言中提到“行为”和“实行或遵行”的经文外,还有许多提到名词“爱”和动词“爱”的经文;动词的“爱”和“实行或遵行”意思一样,因为爱的人就会实行;事实上,爱就是意愿,因为每个人都意愿他从内心所爱的,而意愿就是实行或遵行,因为每个人若能,就实行他所意愿的。此外,行为或所做的事不是别的,正是行为中的意愿。主在许多经文中教导了爱(如马太福音5:43–48; 7:12; 路加福音6:27–39, 43–49; 7:36–50; 约翰福音13:34, 35; 14:14–23; 15:9–19;17:22–26; 21:15–23),并以这些话简要教导了爱:
你要全心、全灵魂爱主你的神;这是第一条大的诫命。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邻如己。律法和先知都系于这两条诫命。(马太福音22:35–38, 40; 路加福音10:27, 28; 申命记6:5)
“爱神胜过一切,并爱邻如己”就是实行祂的诫命(参看约翰福音14:21–24)。此外,“律法和先知”表示在一切事物和每个细节中的圣言。从所引用的这一切经文很明显地看出,与善行分离的信并不拯救人,拯救人的是来自善行并与善行同在的信。因为实行善行的人有信,不实行的人没有信。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